Xbox近期发布的Xbox Game Pass服务新广告,不仅未达到宣传效果,反而引发外媒Eurogamer的尖锐批评。文章直指这支广告“逻辑混乱”,认为微软对当下游戏文化的理解存在明显偏差,再次错失了传递服务核心优势的机会。

广告开篇设定充满荒诞感:昏暗房间内,一名男子被困在堆满Xbox 360游戏盒的“退还游戏箱”中,神情疲惫焦灼。镜头一转,外界递入一张《战争机器》光盘,男子瞬间表现出如获至宝的狂喜,亲吻摇晃光盘的模样如同荒野中找到救命食物。此时画面打出“那是以前(THAT WAS THEN)”,随即切换到现代场景中光鲜的游戏设备前。

对于这一设定,Eurogamer作者Tom Orry提出强烈质疑。他以自身曾在录像租赁店的工作经历指出,退还区每天都会清理上百张游戏盘,广告中男子面对满箱游戏却表现出“饥渴难耐”,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——“若他因没新游戏玩而痛苦,那周围堆积的游戏又算什么?难道一天上百张退回的游戏还不够?”

在Tom Orry看来,叙事逻辑的割裂是更大的硬伤。广告中“过去的男人”并非普通消费者,而是身处退还箱的特殊角色,与现代场景中订阅Game Pass的用户毫无关联。“过去抱怨退回游戏不够多,现在靠Game Pass玩很多游戏?这两个概念强行拼凑,仅仅因为都和‘游戏’沾边。”他进一步分析,即便将Game Pass类比“租赁服务”,二者也不具可比性:过去租赁店能提供几乎所有新游戏,而Game Pass既无法涵盖全部新作,也不能像租赁那样以固定费用短期体验,广告的对比基础本身就不成立。

广告中“现在,新的游戏会不断加入”的文案,以及男子订阅Game Pass后“找到人生平静”的结局,同样未能打动评论者。Tom Orry认为,广告本可以用更贴合玩家体验的方式展现Game Pass的优势,将其塑造成“当代租赁店”的升级形态,但目前的呈现方式完全是“元素堆砌”。他在文末犀利评价:“这支广告就像把獾头、猫身、跑鞋、海盗帽强行拼接的儿童翻页书,混乱不堪,毫无统一形象。微软或许真的已经看不懂当下的游戏文化了。”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