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卡普空旗下流传近30年的殿堂级IP,《生化危机》早已成为生存恐怖游戏的代名词。从初代 mansion 洋馆的惊鸿一瞥,到《生化危机4》开启的动作化革新,再到《生化危机:村庄》对恐怖与美学的融合,系列史上从不缺少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之作。但如同许多长寿IP的发展轨迹,在辉煌历程中,也难免出现一些偏离核心、令人惋惜的争议作品。
提及系列中的“争议常客”,不少玩家会首先想到《生化危机6》。这款正统续作将动作元素推向极致,爆炸场面与华丽连招取代了传统的资源管理与氛围营造,让追求恐怖体验的粉丝直呼“变味”;衍生作品里,《生化危机:枪下游魂2 代号维罗尼卡》的玩法失衡,《生化危机:浣熊市行动》的粗糙制作,也都曾引发过不小的吐槽声。但若要在这些“不完美作品”中选出“垫底之王”,一款诞生于系列20周年的作品或许才是真正的答案——它就是如今鲜少被提及的《生化危机:保护伞小队》。

2016年,正值《生化危机》系列20周年,卡普空推出了这款主打在线多人对战的战术射击游戏,试图借IP影响力切入当时火热的战术射击赛道。游戏的定位十分明确:单人模式仅保留用于介绍玩法的教程战役,核心体验完全围绕多人对战展开。尽管开发团队在场景设计中融入了一些能唤起粉丝情怀的元素,比如经典的保护伞公司标志、充满系列辨识度的场景布局,但这些“情怀彩蛋”终究难以掩盖游戏本身的致命缺陷。
《生化危机:保护伞小队》的失败几乎是全方位的。首先是操作体验的崩塌,僵硬的角色移动、别扭的射击反馈,让游戏达到了“上手即劝退”的程度,甚至有玩家评价其“操作手感差到不像卡普空的作品”;其次是玩法设计的漏洞与匮乏,既没有战术射击游戏应有的策略深度,也丢失了《生化危机》系列的核心特色,模式单一、平衡性糟糕,玩家长时间体验后极易产生厌倦感;最后是原创性的缺失,游戏整体框架更像是对同类作品的拙劣模仿,未能在IP特质与新玩法之间找到平衡。
这样一款“全方位拉胯”的作品,自然也逃不过专业媒体的差评。在评分聚合平台Metacritic上,其PS4版仅获得38分,PC版更是低至36分,这样的成绩在整个《生化危机》系列中堪称“史无前例”。无论是期待恐怖体验的系列老粉,还是追求竞技乐趣的战术射击爱好者,都无法从这款游戏中获得满足。
或许是深知这款作品的“不堪”,《生化危机:保护伞小队》推出后便迅速淹没在市场浪潮中,卡普空也几乎从未在后续的系列宣传中提及它,仿佛这款20周年“献礼”从未存在过。如今再回顾《生化危机》的发展历程,它就像一个被刻意遗忘的污点,时刻提醒着开发者:IP的情怀加持并非万能,脱离核心、盲目跟风的跨界尝试,终究只会换来市场的无情反噬。
暂无评论